首 页  > 科学研究  > 创作  > 文学作品

浅谈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本文由陈晋2011-04-10发布在文学作品栏目中 浏览次数


引言——--初识曾国藩源自大一赏岳麓版《曾国藩传》,感慨颇深,后经南华大学设艺学院慧眼识书活动,观《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胸存千言,故此之际,表此文,以敬观瞻之情。

有关曾国藩我有太多太多话要说,一者其祖籍以及湘军初成之地正是如今我生活之处,对于同样一座城市——衡阳,我们应该有着同样的热爱,二者,曾其孝廉为我所赞,兼其两个原因,我特以己孤陋学识浅谈曾国藩。

曾国藩,清之忠臣,历史为其留下贤明的声誉也为其记录下曾剃头的诨号,这个原本应成为一代文豪却因时局变更而投笔从戎,组建起叱咤大江南北湘军的男人,这个上孝下廉为后世留下标彰的男人,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值得当今世人学习的地方。那么就让我们从为官及为人两个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个在历史中备受争议的曾国藩吧!

官者涤生,按照我个人的见解汇总成一句话;“能忍万般事,不争一朝鲜”。

众所周知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初曾饱受长沙非官非绅,办事不灵之耻,但其拥有一副坚韧忍让的性格,为官不欺下臣,礼待衡州知府陆传应最终在衡州府演武坪谋得一座“行署”,正是依托这座行署,曾国藩励精图治,广招英才贤明之士,方在打造出一支忠诚血性之师,在后来为一举剿灭太平军,成为中兴名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到练兵不得不讲一下曾国藩练兵之道,其练兵从不与部下及兵勇提及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大道理,而讲的最多的却是“情”“义”二字,这是曾国藩聪明之处,其自创出的《要齐心》的歌谣使得湘军上下士气高涨,这也是为何曾国藩提出万人离心不如百分同力的明智之举。

曾国藩认为人要想立得住,主要的还要靠把握刚柔的尺度。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他的这句话真正的道出了乱世为官生存之道,忍让与刚硬把握恰如其分,既有“按兵”“抗上”的勇气,又有对权力拿捏精准的远虑之鉴,权力对于每一个为官之人来说,竞相追逐,但是曾国藩却认为“无权定难办事,权大易遭不测”其对于兔死狗烹的道理理解之深可见一斑。

曾国藩为官可谓是为大清流进最后一滴血,却落得客死他乡。悲情而终,虽历史对其褒贬不一,但我个人认为其忠廉是当今官者效仿之楷。

下面我们再来讲一下曾国藩为人之事,古语皆云:孝,为人之基,曾国藩在其母生时,具孝心有佳,后曾国藩在官场宏通之时,其母病亡,其毅然辞去官职,归乡为母守孝三年,不为大小事务,坚守不出,这份情怀及决心恐当世乃前人亦难做出。二者为人之优点,对待家人:

曾国藩对待几个弟妹,均做出了正确的引导,树立起一个为人兄长良好的形象,礼让与帮助让兄弟姐妹们均有所成,在教育子女方面,曾国藩为后世留下了令世人至今仍旧津闻乐道的《曾国藩家书》书中对于子女之成长,为人父母之见解,字字斟酌,耐人推敲,引人深思。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功绩之一。

自然谈及其为人之优点,也要提及缺点,终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我都可以切身感受到曾国藩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拘执与圆通、笨拙与精明,狡诈和睿智之处,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与“人欲”,更真切地领略他的人格和魅力。

曾剃头这个外号对于我眼中的曾国藩来说属于他一生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错误

曾国藩为何被称之为曾剃头,这要从其剿灭太平太过运动开始谈起,从咸丰八年湘军攻破九江城,将城中的进两万军民屠杀,后又于咸丰十一年其弟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安庆城,将城中男子除却未曾结髻的孩童,尽数屠戮,共计四万余人,自此留下曾剃头的称号,其中曾国藩最为残忍的一次是为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的那年。

清史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这里所说的伏尸百万,除了战死的将士,便是曾国藩在城内外屠杀的平民了。曾国藩自己也曾在《曾国藩日记》中写道;
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我不知道老年的曾国藩曾为此后悔的程度,但从其日记中不难窥视到他的悔恨之情,相信历史会给其一个客观而理性的评价。

人者曾国藩,让我对其爱憎俱掺,但这也阐明了一个道理,一朝君子一朝臣,为人臣子,必当鞠躬尽瘁,为人子女必将孝廉为先,这可爱可恨的曾国藩呦!

成王败寇,英雄—— 狗熊!

陈晋于2011年3月20日夜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