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科学研究  > 创作  > 文学作品

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本文由肖月生2012-10-22发布在文学作品栏目中 浏览次数


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迎盛会、扬国学、促学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的动员讲话

肖月生 设计与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夕,我们隆重举办“迎盛会、扬国学、促学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正是为了引导12级新生继承和发扬国学精华,养成优良品质和学习习惯,促进学院学风建设,为创建高水平大学争作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进入主题之前,要特别感谢衡阳市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支持,感谢林乐伦主席,以及出席今天活动现场的市书协主席团成员——易润根、陈明华、唐建华、陈才坤、杨宝琳等艺术家们!

什么是“国学”?广义地说,“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所谓“固有”,指“人无我有”的,具备国家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的国学,即中国所固有的学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中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我们此次活动所取的是狭义的国学,即针对国学中的若干具体内容元素而言。再具体地说,此次活动选取的是经学和中国书法这两个元素,希望通过引导大学生诵读经学名篇、名著,研习书法,达到修身养性之奇效,以提升三观、改良行为习惯、优化整体的学习风气。

古语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说,以《论语》为标志的儒家思想与学说,既闪耀着哲学的光辉,也富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的智慧,读懂了它们,就能长智慧、明心志、正言行,就能担道义、谋大业、治天下。当然“半部”是虚指,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格。

儒家思想与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也是世界文化的优质组成部分。近年来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壮大与扩展,正表明儒家思想与学说的科学性、先进性、现代化、国际化是不争的事实与趋势。自从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韩国首都首尔以来,短短不到8年时间,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家教育机构。

就在西方人热情、主动地向中国的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智慧的澎湃大潮之中,中国人自身却冷落了国学,甚至妄自菲薄转而崇洋媚外,这的确是一件遗憾、痛心,乃至丢脸的事情。文化的全球融合自是必然,但冷落国学,终归是不理智的,说严重一点,这是数典忘祖!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价值观(包括个人价值观、群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功利性、GDP的盲目性、高考指挥棒的权威性,等等,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空中楼阁,加之现代文化的开放性、自由性、散漫性的干扰,更加剧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沙漠化。四书五经又不是高考命题范畴,谁愿意花时间去读?口袋书、动画片之类青少年精神消费品,涉及正统主题者也是凤毛麟角,更要命的是,枪林弹雨残暴猎奇的电脑游戏几乎占据了青少年课余生活的全部,满脑子“魔兽”!所有这些,使得我们90后的国学修养降到了“冰点”。

今天,院团学会启动这个“迎盛会、扬国学、促学风”主题活动,正是为了给12级新生补上国学这一课。希望团学会善始善终认真组织好这项活动,也希望全体12级的同学积极参与,学到真学问、大智慧,共同提升我院的学风水平。

投身于这项活动,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下功夫:一是吸取其哲学智慧之精华,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二是借鉴修身和处世的艺术。三是学以致用。
以《论语》为例,其内容就涵盖甚广,既有修身养性的,也有为人处世的,还有治学理政安天下的,字字玑珠。读懂了它,自然会收到“全面、均衡”营养的奇效。

又比方以书法为例,一是学汉字的中正、阳刚之气,二是学汉字的整体协调之道,三是学书家的人品与艺品。柳公权曾说“心正则笔正”,一语道破书艺与人品的关系,要学好书法,心正,即品行端正是前提,或者说,研习书法与修养品行是相互渗透、共同提高的过程。因为实际上,书法的许多规则都与伦理学的规则是相通的!不信请看:书法结构规则强调“相让”(上让下、左让右等),就与人际伦理的“宽容忍让”完全同理;书法章法规则强调“活而不乱、稳而不死”“和而不同”等,则完全脱胎于传统和谐观。汉字,是一种充满智慧和神奇的文字,它的构造就寄寓和包含了中国祖先的许多智慧。比方汉字为什么要创制成为方块形,而非圆形或者三角形?因为圆形太活而不稳,而三角形太死而不活,方块形恰恰好。又比方,汉字为什么不论笔划多少都一律占同样大小的方格?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朴素“平等观”和群己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观念的折射。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每个字也都是平等的,任何字的笔划繁简都是个体内部的矛盾,不得向外扩张。

中国国学的智慧,如浩瀚之海、巍峨之山,不可穷尽,不可藐视。在此拾人牙慧,说道一二,唯愿激发青年学生们对于学习、传承、弘扬国学的兴趣与激情,为学风建设吹吹喇叭、鼓鼓士气,令座上各位书法大家见笑了!

最后,祝活动圆满成功!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祝各位领导、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12年10月20日